民用无人机产业

2018-05-08

  日前,工信部出台《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民用无人机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民用无人机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速40%以上;到2025年,产值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速25%以上;培育一批行业应用类无人机国际知名企业,形成2到5家掌握核心技术、具备世界级影响力的领先企业。

  民用无人机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已经广泛应用于气象监测、国土资源执法、环境保护、遥感航拍、抗震救灾、快递等领域。随着无人机产业链配套逐渐成熟、硬件成本不断下降,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数据显示,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从2012年约4.5亿元增长为2015年约90亿元,年复合增速171%。目前,我国已有超过300家民用无人机企业。民用无人机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能引领全球发展水平的高科技产品之一,是“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但,目前我国大部分无人机企业还是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在无人机技术研发上投入不足。此外,国家对民用无人机还没有形成权威的技术质量标准,行业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检测认证体系不健全、安全监管手段滞后、行业应用类无人机部分核心技术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指导意见》提出将实施八大任务:开展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性能、加快培育优势企业、拓展服务应用领域、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强化频率规范使用、推进管控平台建设、推动产品检测认证等,来补齐民用无人机产业的发展短板。

  应该说,我国民用无人机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国家政策引导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技术与市场的融合。在民用无人机领域,虽然我国与世界上一些较早发展该项技术的国家相比所走的道路相似,即由军用无人机向民用领域进行技术转移和扩散,但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民用无人机产业崛起提供了一条捷径。

  此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推动军工试验试飞、验证设施向民用无人机开放,促进有条件的民用无人机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服务。

  针对民用无人机标准滞后的问题,《指导意见》指出,民用无人机产业将制定和修订200项以上民用无人机标准,满足产品研发和生产、产业应用、安全监管等行业发展需求,建成民用无人机标准体系。建设一批民用无人机专业服务机构,初步建立安全性检测认证和试验验证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民用无人机的大量涌现,民用无人机的“黑飞”(未经登记的飞行)给监管带来了一些难题。对此,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进行规范。比如,今年5月,民航局下发《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要求自2017年6月1日起,民用无人机的拥有者必须进行实名登记,加强民用无人机的管理。12月14日,民航局又起草了《民用航空飞行标准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将对实施无人机飞行运行的运营人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推荐阅读:消防无人机应用

  此次《指导意见》也提出,要求到2020年,国家级安全管控平台基本建立,企业级监管平台基本实现全覆盖,民用无人机产品全部实现“一机一码”,自动识别率达到100%,满足接入管控平台的功能要求。此外,还将统筹民用无人机用频需求,研究制定民用无人机无线电管理相关规定。对于需要纳入适航管理的民用无人机,将按照适航规章进行适航审查。无需纳入适航管理的民用无人机,将通过安装飞行限制软件(含动态电子围栏)和避障系统、在线激活关联实名绑定等方式,保障安全运行要求。

  总体来看,《指导意见》明确了民用无人机产业发展的线路图和时间表,将促进民用无人机产业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民用无人机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新机遇。